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与回顾 / 新闻动态

留言信息

学生姓名:

家长电话:

备注:(年龄、性格、活动期望值)

想要工作和生活都兼顾, 你需要常对自己说这三个字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0-09-14  浏览次数:93087

之前做过一次演讲,主题是关于工作与生活平衡。

当时我说,想做到工作与生活都兼顾,需要能对自己说三个字:没关系。只有对自己说没关系,才能放下负累,工作的时候彻底投入工作,陪伴孩子的时候彻底放松陪伴。

但是当时演讲时间太短,我没有来得及提到更深层的东西。没有这些更深层的东西,没关系就没意义。

压垮我们的不是累,是内疚

当时,我之所以说起没关系,是因为人经常会陷入焦虑—内疚的负面循环,也常陷入相互指责的负面循环。

设想有这样一个年轻妈妈,她叫小蓝,她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, 在一家处于上升期的大公司,时不时加班。她有一个小孩,刚刚两岁。

她很犹豫到底在工作上要有多少投入,她很希望成为事业家庭两不误的那种妈妈,但是她努力后多次陷入沮丧。

回家太晚,到家时孩子已经睡了。然而实际上,相比其他同事,她已经减少了工作量, 这样她就很难成为理想中的自己。

她也读了很多育儿文章,知道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。她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母亲,独立睿智,育儿方法科学,和过去那种强硬粗暴的母亲不一样。

但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这样的妈妈。她在工作的时候内疚于没有好好陪伴孩子,难以专心工作;而陪伴孩子的时候又内疚于没有好好工作,以至于充满焦虑,难以好好陪伴孩子。

对这样的小蓝,我们要告诉她什么呢?

如果只是对她说,“没关系,加班晚了也没关系”,“没关系, 带娃耽误工作也没关系”,她是不会觉得心中好过的。

她可能会说:“这怎么能没关系呢?明明就都很有关系。都说了高质量陪伴很重要,总是没时间陪伴孩子,又怎么能传达给孩子好的教育理念?

会不会亲子关系也受到影响?但又不能不加班,公司最近在冲业绩的重要关头,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,谁升职、谁淘汰,也不过就是看这个过程里每个人的表现。

后半辈子是成为一个平庸的女性,还是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女性,也就看这几年的拼搏了。这怎么能没关系呢?”

如果不解决她更深层的疑虑,仅仅安慰她“没关系”,并不能让她释然。

接受自己不能面面俱到

那更深层的疑虑是什么呢?

更深层的疑虑是:“我可否成为理想自我?”

在小蓝的心里,无论是新时代的好妈妈,还是独立成功的女性, 都是她内心中非常渴望成为的理想自我。因为对理想的认同,也因为榜样的力量,她对自己有期许。她不甘心毫无追求地沉沦,进入死气沉沉的迟暮人生。

她不知道,为什么这一点追求就那么难,为什么别人的生活看上去那么闪亮且云淡风轻,只有自己的生活笨拙且难以应付。

如果对小蓝说,你的问题在于太完美主义,小蓝肯定会大吃一惊。小蓝并不认为自己是完美主义者,因为她知道自己不完美,就像知道自己不是大美女。她对自己有相当准确的认知,从来没认为自己就是人群中最顶尖的那一个。

但如果问她,为什么晚上不能回家陪娃会让她那么焦虑内疚。她会说,感觉自己并没有尽到一个好妈妈的责任。而如果问她,那又怎么样呢?不做一个好妈妈又怎么样?她会大惊失色,觉得难以忍受,怎么能不做一个好妈妈呢?自从孩子出生到这个人世上,她就一心一意想做一个摆脱老一辈不好的理念,拥抱新理念新方法的新时代好妈妈。

这就是小蓝的完美主义。她心中对一个“干净整洁的我”有追求。现实本身不足以引起焦虑。只有当现实和理想自我发生冲突,人才会焦虑。

很大程度上,小蓝的生活支柱就在于她非常努力追求理想自我。她从人生中途才开始努力,她并非天赋绝伦,但一直认为自己有机会做得更好。她把她能做的都做了,努力学习、努力读书、努力健身、努力学英语、努力改善谈吐,她看儿童心理学书籍,也报育儿网课, 她按照专家指引的方向进行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,她觉得自己已经很接近目标了。

如果你此时跟她说:放弃吧,放弃你对理想自我的追求,你是不可能做到像你想象的那样好的。她怎么会接受呢?她情绪一定会更加糟糕。

情绪糟糕也没有办法,这是仅有的解决之道。

小蓝说:“我家里人总抱怨我回家晚、干活儿少、照顾孩子不周怎么办?我解释说我已经做得够多了,他们也不听。”

我们对小蓝说:“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多吧。向家里人说‘抱歉, 我确实做得不够多,我也只能做这么多了’。承认自己带小孩不到位, 不是理想妈妈吧。”

小蓝说:“公司领导总是有意无意指出,如果我不能经常加班, 就会影响升职,我解释说我已经做得很多了,他们也不听。”

我们对小蓝说:“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多吧。你是不可能像二十岁的单身小伙子一样加班的。承认自己工作能力有上限,可能无法做到自己想做的高度吧。”

小蓝说:“其实我要求也不高,我只是不想这么快就变成一个平庸的黄脸婆,浑浑噩噩过日子,我希望我的人生也能发光。这要求高吗?”

我们对小蓝说:“这要求不高,只是到最后,我们都会变成平庸的黄脸婆。这就是岁月的力量。只是你会发现,平庸的生活也是可接受的。”

如果我们给小蓝建议,那就是: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要求吧,放弃家庭生活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吧,很多事情你做不到,就承认吧。

小蓝并不想接受,因为她心里还有恐慌,不能接受拿掉理想自我之后的生活状态。小蓝并不够爱现实中的自己。这时候她才发现, 让她最焦虑的,是接受现实。

而“没关系”,是在这个时候出场的。

“没关系”的含义不是“没关系,做错这点事,你也是最优秀的”, 也不是“没关系,做不好,也可以成为理想自我”,而是“没关系, 成不了理想自我,也没关系”。

其实,真的没关系。

恐慌,常常源于对自己不希望见到的某种状态的想象。很多现代女性的恐慌源于对平凡的后半生的想象。

要对自己说:“我不过是个普通人,哪里也不比别人做得更好。工作不是最优秀的,带娃也不比其他人更好。展望未来,我能想到的也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。”

没关系,其实接受这一点也没关系。

这个时候,我们惊异地发现,即便是接受了所有现实,生活也并不是麻木不仁、了无生趣,做一个普通人也并非浑浑噩噩,如同行尸走肉,内心仍然还有柔软的东西,时光也依然还有晶莹闪亮的存在,头脑中甚至有更多流动的思想。即使承认了自己没什么了不起,天也并不是就塌了。

这才是能让自己平静生活的力量,也是应对工作家庭转换的关键性力量。在说“没关系”之前,更重要的是,先承认“我就是这样了”。

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吧。其实这个世界上,根本不存在理想自我。这个世界上,并没有理想中的好妈妈。这世上从来不曾有一个温柔明理、睿智温暖、严厉得当、擅长教育、亲切沟通,培养出来的孩子全都是优秀人才,并且孩子还跟妈妈的关系十分亲密的理想妈妈。

我们自己也并不是想象中的新时代理想妈妈。我们的时间有限, 好多地方顾不到,孩子的心思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,他们会跟我们有隔阂。孩子身上发展出各种毛病——粗心、贪玩、坏脾气、懒惰, 我们不知道这些都是哪儿来的毛病,只能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并不理想。孩子的想法不可捉摸,孩子的成绩飘忽不定,与孩子的关系时远时近。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想的好妈妈,但孩子心里压根不这么想。

这才是现实。接受吧。

为什么需要放弃对理想自我的追求?

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,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:“不需要做 100 分的完美妈妈,做一个 Good Enough Mother 就好了。”这个 Good Enough Mother 没有特别准确的中文与之对应,直译就是“足够好的母亲”。我按温尼科特的原意,取“已经不错” 的意思,翻译成“差不多的好妈妈”,精神科专家曾奇峰翻译成“60分好妈妈”,我感觉有点低了,“80分好妈妈”可能比较符合现实。

为什么心理学大师会只提倡“差不多的好妈妈”呢?原因是一个理想的好妈妈太容易迷恋于自我的完美,从而可能让孩子一辈子得不到真正的成长。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,而理想好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,所以孩子一辈子都得不到独立。

孩子要能试错,能有空间自由成长,能走弯路,能走错路,能迷途知返,能破釜沉舟,能破土而出,能自成根系。孩子独自经历了这一切,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。但是完美的母亲把一切都做好了,孩子就没有这样独立的路。

更为重要的是,理想好妈妈会下意识把孩子当作自己成绩单的一部分。

理想好妈妈心里往往有这样线性的对应关系:不够好的妈妈 = 不够好的孩子,特别好的好妈妈 = 特别好的孩子。因为有这样的公式,所以容易批判他人的教育,把别的孩子的不好都归咎于其妈妈, 而与此同时,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完美,也会归咎于是自己教育的不完美。于是,孩子的不完美,就成了她指责自己的理由。

区分一个妈妈是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,还是当作自己的成绩单, 就看她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的态度。当我们在生活里见到一个朋友遭遇人生滑铁卢,我们会心疼:“啊,你一定很难过!”或者努力想提供帮助:“我能为你做些什么?”换成是孩子考试没考好,把孩子当作是独立个体的妈妈也会同情和安慰:“很难过吧?我能帮你什么呢?”但是把孩子当成自己成绩单的妈妈会指责孩子:“为什么考不好?你怎么能考不好?”

于是,心里越是有“理想好妈妈 = 理想好孩子”这个公式,越是不允许孩子失败。

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?换位思考下就能知道,如果我们工作中遇到同事排挤、项目失败,当我们满心失落向父母倾诉,希望获得同情和鼓励的时候,如果父母的态度是:“你怎么能失败呢?你怎么不会为人处事呢?我可不是这么教育你的!”我们会立刻感到自己像被推到了千里之外,从此可能再也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。

把孩子当作自己成绩单的父母,永远没法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事情。

一个人有成功的自由,也有不成功的自由。一个人有成功的可能,也有不成功的可能。只有不把孩子的成长当作自己教育的成绩单, 一个妈妈才能站在平和客观的立场上,看待孩子的人生成长。

只有这样,才能给孩子松绑,也给自己松绑。

安于“80分状态”

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想好妈妈,也没有理想自我或理想感情,任何对这些的幻想,都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失衡。

就像追求100分妈妈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一样,过度追求理想自我,就会无休止地看到所有不理想的地方,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名义, 否定自己,而这个理想自我住在自己的身体里,既不能像逃离家庭一样逃离它,又没法赶走它。

追求100分感情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模糊。曾奇峰老师描述过一个案例:一个妈妈和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,一直都是无话不谈的状态,而孩子上大学之后无法和任何人建立正常交往关系,学不会独立,最终退学。进一步说,如果过于期望亲密无间的关系, 一旦一方要求独立,另一方不管是孩子还是配偶,都会心理悲痛失衡。

安于“80分状态”,真的不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妥协之后的无能为力。

唯有放弃掉自己营造的幻象,看清楚现实中自我的形状,才可能进入真的平静和踏实。

其实哪有什么真的工作家庭两者兼顾!

拼命工作肯定会占用和家人相处的时间,如果我晚间有直播, 或者周末参加活动,肯定就没办法陪孩子了。那也不需要假装自己是完美妈妈,直接跟家人道歉就好了。陪伴家人确实要推掉很多工作,就不要想什么都占了,直接跟工作伙伴道歉,说抱歉这件事我实在没法做,还请你们多关照,就好了。

最重要的是,当你自己接受了自己 80 分的状态,并带着这样的不完美与这个世界沟通,世界也可以接受你的不完美的。

这个世界接受不了的,是你的较劲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低估了“没关系”这个词的力量。

还记得我女儿有一阵子爱发火,我妈妈说她身体里有一个“高高兴兴的小人”和一个“爱生气的小人”。我妈妈让她把那个“爱生气的小人”扔掉。

后来我悄悄告诉女儿:“其实,你知道吗,当那个爱生气的小人出来,它是在等一句话。”

女儿问:“什么话?”

我说:“它是在等‘没关系’。那个爱生气的小人之所以生气, 其实就是想等人安慰它,告诉它‘没关系,一切都没关系’。下次它再出来,你就悄悄告诉它‘没关系,会好的’。”

之后,女儿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发火。

让一个人有勇气去冒险的,不是相信一件事百分之百能成功, 而是他能承受失败的后果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投资更有可能成功, 因为他心里有“没关系”,所以敢于尝试。

当一个人全然接受了现实的自己,就相当于给了一切事情一个安全的底线:大不了就是现在这样,没关系。从此之后,就无所畏惧。

这时,你会发现做什么事都是轻盈的,你仍然可以去努力、去尝试、去追求,但你不再恐慌了,也不再较劲了。你会发现,只要你内心的感受还在,什么状态都是不足畏惧的。你甚至能够跑得更有力量,更有冲劲。因为你成为你自己,不再需要成为任何人。

因为无畏,所以平和。


夏令营  研学旅行  奥德曼夏令营  夏令营公司  夏令营活动

 
 

 
选择我们的八大理由
奥德曼专业营地
奥德曼专业营地
甄选高端
优秀营地
完善的教育体系
完善的教育体系
知名素质教育品牌
影响力营地教育品牌
全天候安全保障
全天候安全保障
独立营地
24h全程辅导
医疗配套
医疗配套
随队医护人员
全程呵护
资深师资团队
资深师资团队
小队导师制
师资配比1:5
全方位保护
全方位保护
双重安全机制
完善保险体系
专业化课程体系
专业化课程体系
十年知名品牌
北大师资顾问
营地标准食宿
营地标准食宿
营养围餐
舒适住宿
成立至今
50家分公司
全球夏令营
多达150条线路
受益人群
200000+位学生
客户真实满意度
96.7%
长期服务单位
180家(持续增长)